2021年10月13日 星期三

斷層漫談IV:看了斷層潛勢圖,先別急著搬家?你可做的選擇其實更多

文/潘昌志(阿樹)

日前,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公布了「水平速度場與斷層活動潛勢圖」,這是一張用來理解斷層與地震風險關係的地圖,對於國土規畫與防災整備有莫大幫助,但是對一般大眾來說,這張圖可以幹嘛呢?

來源: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先從地震的風險與潛勢關係談起

講潛勢圖前,應該先讓大家理解「地震的風險」是什麼與其重要性,但這很難很難很難說清楚,所以本文盡力的簡化說明,也希望大家可以正確的理解並應用科學的資料來做好地震的防災準備!

由於風險是機率問題,一開始先用大家容易理解的博弈,來思考兩種不同的刮刮樂:

第一種:一張花費100元,獎金十萬元,中獎機率10%
第二種:一張花費100元,獎金十萬元,中獎機率0.1%

如果預算只有100元,你會買哪一種呢?
「廢話,當然是第一種啊!傻子才買第二種。」

那如果兩個人分別買兩張都剛好中獎了,誰得到比較多錢呢?
「想騙我?當然是一樣多嘛!」

 

機率越高的彩券,就保證買了一定中嗎?(來源:維基百科)
By Tianmu peter, CC BY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1751005

此時,我們把機率問題改成斷層發生地震的情境,假如有兩個斷層經過科學研究後得到的結果是:

斷層甲:未來30年發生規模6.5以上地震的機率達30%以上

斷層乙:未來30年發生規模6.5以上地震的機率小於5%

如果有人說:「跟斷層乙比起來,住在斷層甲旁邊的人,災害會比較嚴重嗎?」
那就是「錯」的,兩邊比較災害時是以同樣的基準點,就如同前面刮刮樂獎金一般。這也是蠻常見的迷思。

實際上,上述的結果就是要告訴大家:「住在斷層甲旁邊的人,比住斷層乙旁邊還容易遇上規模6.5以上的地震。」

換句話說,如果今天政府想分配有限的防災資源或是提出建築補強的計畫,著重斷層甲附近可能會比較迫切。雖然這不算地震預測、我們也不知道下一個大地震一定會先發生在斷層甲上,但決策上,總是需要發生的機率這類科學的數據,來分配有限的資源。

不過,真實災害發生的情況仍為未知,如果僅止著眼於「不同斷層的潛勢高低比較」,覺得住在潛勢低的地方就心安了,那可就不妙了,畢竟風險仍在,不代表不會發生。所以在談這樣的潛勢圖時,一定要謹記上面提供的災害程度發生機率。只是,目前地調所公告的圖資先將災害程度均一化,本文確實也僅能從機率問題來著手,暫時無法考慮極端情況。

此外,對一般大眾來說,解讀就不是像政府端一般是放在資源分配上,而是個人投入防災的效益之上。看到發生地震的機率,很自然的人們會去思考「我應該離地震發生機率高的斷層遠一點」這種想法來解決問題。但是,在大家選擇居住地時,斷層潛勢不會是大家最主要的考量因子,很多時候反而是工作、家庭等因素是最主要的選擇原因。因此更實務的解讀斷層的地震機率潛勢圖,應該是就目前居住地的風險程度,決定要投入多少防震防災的資源。

先重新分類防災做為再來思考
將防災作為分成短期、中期、長期逐一說明,是一般防災專家常跟大家說明的脈絡,但這次我們改採防災資源的運用觀點,將一般民眾可以做的防震防災措施,依付出成本(時間或金錢)分成不同層級。簡言之就是:如果我要做防災準備,要花多少錢和時間?這應該很「務實吧?」我們先將簡單的區分成三個層級來看看:
層級一(成本較低)
學習並熟悉災害的知識,準備防災避難包、定期進行防災演練、養成注意逃生動線的習慣,將屋內的櫃等家具以簡單的方式固定在牆上

層級二(成本中等)
針對家中的家具,用更加穩固的方式固定(比如選擇系統櫃),裝設相關自動化設備(地震自動斷電、斷瓦斯),老舊房屋請人做耐評估、新購房屋增加地震保險

層級三(成本最高)
選擇更耐震的建築、將所居住的老舊建築補強或砍掉重練、想辦法搬到相對地震風險最低的地方

上述的方法是很粗略的,比如層級三的選擇耐震建築或補強,可能從幾十萬到上千萬都有,但確實可以讓我們很快的理解個人對防災的花費該如何計算。

或許有人會說:啊可是我就沒有錢買什麼超級耐震的住宅啊!窮人的命就比較不值錢嗎?

從解讀地震機率潛勢到運用
這時,「地震機率潛勢」就派上用場了,比如說我們如果居住在潛勢機率較高的地方時,可能會有兩種思考方向:

把家變的更耐震(對已經買房子的人而言)
「附近」有沒有更適宜居的地方(租屋族或可以換屋的人)

把家變得更耐震,對一般大眾來說似乎是金錢成本太高的做法,因此大部分的人應該會想說「那有沒有辦法搬到安全一點的地方?」或許可能考慮搬家到經濟上能負擔、對生活影響不會太大、且相對較安全的地方。可是,真的要落實又不太容易,因為像是工作地點、家庭等因素說不定在選擇居住地的評估時占了更高權重,使得自己不得不屈居於高地震風險的環境之中。

可是,即使無法買貴三三的房子或是搬家,積極的進行進層級二和層級一的應對仍有一定幫助。當大地震發生時,穩固的家居至少能減少傾倒的機會、事先準備的避難包和防震演練,也應該能發揮第一時間不慌張的應對,達到減災的效果。

當然,我們還可以用另一個角度思考,那就是將風險納入長期規畫,比如現在雖然搬不了家換不了房也沒錢補強建築,但可以設定長期目標,有計畫的儲蓄或慢慢尋找適當的住宅,以逐步降低或分散風險作為折衷方案。

企業在進行防災準備時,一定會考量「發生的機會」和「造成的損失」。當發生的機會越大時,理所當然會去思考有沒有「一勞永逸」的方式針對常發生的事件進行防災或減災,用比較貼近大眾的例子,或是老師想避免學生忘記帶作業(應該蠻常發生的吧?),一定會讓學生寫在聯絡簿上提醒,而一般對發生機會高的防災措施,要嘛成本不高、要嘛就是做了之後效果會很顯著。實際上比較難以應對的應該是「發生機會雖低但損失無法負荷」的災害,常會因為損失無法負荷,所以會有錯誤設想或不切實際的設想,比如「因為無法負荷屋毀人亡」而將一般住宅做到達震度7級也不會損毀的程度,反而會變成沒有幾個人買得起的房子;還是地震工程界常說的「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壞」的程度,搭配著不同地震潛勢,才是更加務實的手段。

雖然地震災害是發生在一瞬間的事情,但也是「準備期」特別長的一種災害型式,但比起這兩年肆虐全球造成民生重災的Covid-19肺炎疫情,我們對地震災害的了解更加明確,至少知道地震對人們的危害多發生在建物上,也希望藉由此文的引導,有助於大眾理解斷層地震潛勢並活用防災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