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6日 星期三

用鯨魚歌聲做震測

 文/吳依璇、林義欽

(編按:本文的截取自原始文獻之附圖,皆列於文末說明之)

板塊邊界上常發生地震,但有許多地震位於遠離陸地的海域之中,因此坐落於海床上的海底地震儀,能比一般陸地上的地震儀更貼近想研究的區域,進而接收更細微的地震及清晰的資料,使科學家能了解海床以下的構造。海底地震儀接收的是波帶來的震動,因此無論是天然的地震波、還是人工產生的震波,甚至是海流作用在海床上造成的震波都會記錄下來,這些不同的波都有助於人們了解海域內的地層構造。通常以人工製造震波會有特定的探測目的,我們將其稱之為海上震測,施測時,首先會利用空氣槍產生高能量的聲波射向海床,透過控制施放的能量及位置,使聲波能量得以穿透不同深度的地層。經地層反射或折射後的聲波,因為受地層不同的物理特性(如軟硬、孔隙率、含水量等)影響,被船隻拖曳的受波器陣列(註1)或者海底地震儀接收之後,可透過波動傳遞時間或振幅變化,解析更加細緻的地層構造。

而除了上述提到的地震訊號以外,海洋中其實充滿各種訊號,例如海冰碎裂的聲音、商船航行噪音或者鯨豚類的叫聲(也有以此來追蹤並統計鯨魚的活動路徑及頻率),對於人類探測地層的目的來說,這些訊號常被當作雜訊,會影響研究。但反過來說,人工製造的聲源對於水中生物來說,也是一種強大的噪音,容易使鯨豚類遭受緊迫,甚至為了閃躲噪音,鯨豚快速的下沉或上升,減壓時間不足,可能因此造成鯨豚體內重要臟器損害。

鯨豚之所以重視聽覺,主要也是因為鯨歌—鯨魚的叫聲為重要的溝通工具,因為鯨歌具有固定頻率及叫聲之間會有相近的間隔,而為了在遼闊的海洋溝通,其能量能比擬小型空氣槍並透過SOFAR channel傳遞數千公里遠。然而海上商業運輸的噪音,使得背景雜訊增加,使鯨豚們必須更用力地發聲。在疫情期間貿易量減少,鯨豚的交談變得更加頻繁。這種歌唱方式,其實與空氣槍施測方式類似。長須鯨(Balaenoptera physalus)的歌聲相當宏亮,可以高達189分貝,並且可以在約幾百公里外都可以偵測得到長須鯨的歌聲,藉由研究鯨魚的歌聲,可以了解鯨魚的行為、生物豐度、分佈和遷移模式。剛好長須鯨的歌聲有包含一聲持續1秒的短音,而該頻率約為20Hz,呈一正弦波,在呼叫的過程聲音頻率會持續下降5Hz。這些叫聲會每7-40秒重複一次,持續數小時,大約每15分鐘鯨魚會浮出水面暫時中斷。

在2021年,Kuna和Nábeˇlek分析了東北太平洋海底地震儀所收到的長須鯨歌聲的資料,發現除了有水中傳來的訊號,也有來自地殼介面反射與折射過後的訊號,可以用來解析海洋地殼的地震成像(註2)。如同使用空氣槍震源,鯨歌在水體中傳遞時,部分能量會穿透海床,並被不同深度的地層反射。詳細觀察海底地震儀所記錄到的鯨歌波型,可以看到隱藏在後續波型中的地層反射訊號。首先由鯨歌在海洋水層中的直達波與一次反射波的走時差(註3),計算鯨魚的距離與深度,再藉由直達波的極化方向確定聲音的來源方位角,就可以描繪出鯨魚在海底地震儀周圍的移動路徑。

在海上實施人工震測探勘的費用極高,常因天氣或者區域不適合而無法探勘,加上空氣槍能量極大,往往會對周遭鯨豚的聽力系統造成傷害。然而這項研究利用海底地震儀收集天然鯨歌的訊號分析,作為長期(有些可以以年計)、被動、額外補充的資料,除了具節省經費的優勢,也較傳統震測更友善環境。但缺點就是能量依然較小,且地形崎嶇與鯨魚活動的不確定性,也對鯨豚的定位提高難度。


註1:受波器陣列: hydrophone array,一種用來接收水中聲波訊號的設備,由多個水下聽音器(Hydrophone) 組成的陣列。當水中有聲波訊號通過時,每個聽音器會接收到不同的聲音強度和相位,這些訊息可以通過信號處理和分析來推斷聲源的方向、距離和特性。

註2:地震成像: Seismic tomography,是一種地球物理學技術,通常使用地震波的資料來探測地球內部的速度異常,並根據這些速度異常來重建地球的內部結構。地震層析成像所使用的地震波,通常由地震事件產生,例如天然地震或人工的空氣槍發射。由於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時,其速度受到地下的物理性質和構造的影響,故速度異常可以提供關於地球內部結構的訊息。當然,這需要運用各種複雜的數學,在此就不贅述。這種技術除了用於研究包括板塊運動、地震活動、火山活動、地函對流等地球內部構造。也對於勘探礦產石油、地下建造物的監測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

註3:走時差: Travel-time difference,在此指地震波在兩個特定點或位置之間行進所需的時間差異,通常指的是地震波在不同接收器或測震站的到達時間之差。地震波,如P波和S波,根據它們所遇到介質差異,行進的速會發生變化,而使得不同地點接收到地震波的時間不同。藉由測量地震事件的波的走時差,地震學家可以分析地球的地下結構和性質,例如岩石類型的分佈、密度等資訊。

參考資料來源:

Kuna, V. M., & Nábělek, J. L. (2021). Seismic crustal imaging using fin whale songs. Science371(6530), 731-735.

Seismic Whale Songfrom https://www.earthdate.org/episodes/seismic-whale-song


A:沒有經過過濾的長鯨鯨歌時頻圖。B:一段鯨歌的波形範例。C:單次長鯨叫聲的波形圖,可以看到較大震幅的直達波及二次反射後的較小的複反射。D:藉由海底地震儀在水平分量接收到鯨歌的直達波,顯示鯨歌來源的方位角。E:利用兩者路徑之間的時間差,用來估算鯨魚距離的水中相位移動路徑。

海底地形圖與測站位置,表示鯨魚在唱歌的時候的路徑位置,黑點表示單次鳴叫的位置,彩色線為鯨魚移動的路徑。本次研究地區位於東北太平洋。


利用鯨歌製造的聲波計算出淺層海洋地殼模型,不同顏色線段代表不同路徑的波,主要會利用走時差來回推出模型。此模型未按比例繪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