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4日 星期二

地震來惹,要衝去救孩子,還是先顧好自己?

文/阿樹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識  副總編輯

地震來了!如果你遇到的情境是:

家裡不到一歲的小朋友在房間好不容易哄睡著了,我短暫去洗個澡,就剛好地震了!此時該怎麼辦?

(A) 先自保!如果爸爸媽媽在搶救過程中滑倒受傷,孩子只會更無助無援!父母好,孩子才會好。

(B) 先救孩子!嬰幼兒無法自保只能靠父母,這是爸爸媽媽必須承擔的職責。


問這個問題不是單純要給解答,而是要從這情境開始談防災教育,過去對此情境主流的說法,常會是「先自救、再助人」,所以常會主張以下幾個觀點:

1.不知道該怎麼辦時,「趴下、掩護、穩住」是最簡單重要法則。

2.要因地制宜的選擇「對自己最安全」的避災方式。

3.與家人先做好約定和演練、等平安時再尋找其他人。

所以,如果宣導「地震來時先即時掩避,等搖晃變小再去找家人」這個概念,或是「地震來時不要先急著開門關瓦斯」,偶爾會引來反對立場:「可是這是人性本能啊!」「我就因為沒開門沒困住過啊!」「不是說要小心火災?」而大部分的防災宣導場合(包括我在分享的時候),還是會以「先考慮自己,行有餘力再去顧其他人,否則你受傷更得不償失。」


防災的理論和實務落差

確實就「理論」上,最保險的做法就是就地掩護,但實際上的情境總是會比較複雜,除了文章開頭小朋友的情境,還有以下這種:

年邁需要照護的長輩和我睡2樓同一房間,我下樓喝個水時就發生地震了,我當然是要馬上衝回二樓安撫他啊!怎麼不行了呢?

地震來襲的總是很突然,一般來說是很安全的短暫離開情境,瞬間就變不安全,如果您在地震時做過類似上述的行為,我覺得不應受到嚴厲責備,因為您的心態沒有錯,災害發生時這些對象都可能缺乏自救能力,身為有自救能力的照護者,去盡自己的保護責任也是可以理解,甚至會對於血緣關係的親人「捨身」也常有所見。


小朋友無法自理時,要怎麼提供救助呢?這是個很重要的防災議題。來源:wikimdeia


防災建議不是要自救,難道親情比防災還重要?

防災還是很重要,只是如果發現建議是違背人性本能或是心理認知的話,那麼防災的建議就是無效的。就像是你知道一直滑手機對眼睛肩頸不好,但要完全捨棄也很難時,或許會以減少不必要的使用作為對應方案一樣,防災應該也有「因人而宜、循序漸進」的做法。


比如說,我會建議用「練習」取代「禁止」。

因為要扭轉人們的認知是很難的,因此我們僅能就目前人們會想做的情況,加以修改微調成「比較適宜防災」的做法,然而地震總是來的很快,因此要練習的話,在家裡設想幾個極端的情境,比如上述的兩種情況,都很難在5~10秒(見附註1)衝到家人身邊,然後協助他們掩護。所以,在10秒內您必須要做到:

身體包上浴巾,穿好拖鞋衝出浴室抱小孩。

爬上樓梯,再衝到房間內。


如果沒有經過練習,災害來襲時想要做一樣的事,中途受傷的機會往往會大增。想像一下如果都沒有練過籃球就直接上場比賽的話,就算沒有扭傷,難免都會有肌肉拉傷或全身酸痛,而我們要衝到家人身邊是為了「協助」,如果在受傷的情況下,能協助對方的能力也會大打折扣,先不論防災,光是目的就已經有些違背了。所以如果無法扭轉「家人優先」的偉大想法,那麼對這些人來說更好的建議首選應該是「練習」。

我個人還認為,這種練習,還可以再精進一點以貼近「真實情境」,我建議如果會想嘗試在地震搖晃中去執行救援任務的朋友,不如著好安全帽和全身護具(安全第一),然後去地震體驗設施(見附註2)試看看您有沒有辦法站得穩又能依自己的想法移動,相信你們會覺得電影中的巨石強森無比厲害(笑)。真正體驗過您會發現,這真的超~級~難~

為免誤解,我們也在此強調,「防災先自救」仍是個最佳的臨震應變建議,所以針對成人或是家中有稍微大一點、像是已經上幼稚園的孩子,我們還是會建議「顧好自己」為最佳選擇,您也可以跟孩子一起練習防災,強調「你和爸爸媽媽一樣都要先自己躲好,之後我們要在○○會合。」給魚吃不如教釣魚是不變的法則,如果孩子已經能學習怎麼釣魚的話,那就趁早教他吧!


不變的守則:事前準備

我想如果有人真的去針對類似上述的災害情境練習,難免會發現有做不到的情況,像是「10秒內無法爬上樓梯進房間」、「有可能中間有櫃子會倒下」等狀況,這時就是檢討家裡擺設在地震時是否會影響逃生,以優化地震的應對。

剛好最近和開咖啡店的朋友聊天時,朋友也提到他將所有易碎的玻璃物件底部都加上防振墊、櫃體也做好基本固定,以因應地震防災,而會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他曾有地震過後打掃一地碎玻璃的經驗。臺灣大大小小的地震很多,比較常發生的中型地震不會致災,但也多少能幫我們檢測家中的脆弱地帶,或許每一次我們都會發現一些新的問題,就在這些不斷修正中的過程,逐漸成長強壯,就像上述請大家練習防災情境一樣,最後做選擇的是您、對所在環境最熟悉的也是您,練習不會沒有用,反而還有助於您災時的選擇。


「平時做準備,災時不狼狽」

在此引用臺灣防災產業協會podcast(BOSAI Taiwan 防災台灣)的片頭標語,跟大家說明,沒有100分的標準答案,只有越做越高分的最佳答案!


連貓都能教好地震防災,大概就不用擔心了吧?

附註:不考地震預警系統,P波到S波到達某地的間隔如果是10秒的話,理論上震源位於所在地有75公里以上的距離,考量人的感受會比較不靈敏、需要再花時間掩護、再加上距離100公里以上的地震造成的震度可能也較小,文中即以10秒做為可應變的時間極限

附註2:有地震體驗設施的地方:台北防災科學教育館台中九二一地震園區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部分縣市消防局的地震體驗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