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9日 星期三

那一天,人們終於想起了地震的恐怖:就在臨震的那一刻

文/阿樹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副總編輯

(接續標題)可是,沒幾天又漸漸的被遺忘…

就像漫畫進擊的巨人第一話的情節一般,地震防災的困境,並不是人們不知道有地震威脅,而是很容易就忘了…直到下一次電視上再瘋狂播送,或者是自己遇到,才會問:「對喔,地震來時該怎麼做才對…」

身為地震知識推廣平台,理所當然也要分享給大家地震防災知識,不過有許多的地震防災作為所強調的點是「觀念」而非「做法」,難以用SOP的方式提供給大家。換句話說,我能提供的是「我個人的做法」和「為什麼這麼做的理由」。當然,我的做法法並不一定百分之百適用在每個人身生,但藉此能知其所以然,在遇到急難時才能有所變通。

臨震時:不同的情況、場合有不同的做法

阿樹最常被朋友問到的問題是「地震來到底該不該跑、什麼時候該跑」,我想這問題可分成幾個狀況:

  • 在公司、學校裡突然間就搖了起來,而且還蠻大的感覺…

這種情況沒有什麼好說的,就是先找掩避躲再說,原因有二:
1.多數情況我們不知道搖晃會不會越來越大,如果是離我們很近的強震,根本是不會有站穩的機會,當身體開始有明顯感受可以確認是地震(震度起碼已達2級)後,數秒內就會達到無法站立的程度,這種情況下還想做「關瓦斯、開門、再躲好」的一連串動作,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2.大地震來時,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秒有什麼東西會倒下來砸到你,因此確實做好頭部防護甚至躲桌下是將受傷風險降到最底的方式。而若沒有穩固的桌子時,至少也選擇最近的柱子、遠離易倒的櫃子矮牆等地方。

如果是比較小的地震,也將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結束,即使躲到桌下也一下子(數十秒內)的時間,不過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多數情況下大概只有我會有嘗試躲避。


可是,大家都沒動作只有我一個人躲看起來好像有點蠢…

至少阿樹我就不覺得這件事蠢,花幾秒鐘可以讓自己減少災害風險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最起碼,把性命和羞恥心放在同個天平上我覺得反而才是蠢事。
阿樹個人覺得,真的遇到需要避難時,才不會想什麼看起來很蠢,只是如果有更好的桌子的話,不建議選這種折疊桌,這只是示意照…

  • 那麼如果是在煮飯、在洗澡或是在睡覺時突然有地震來怎麼辦?

確實,不同的情境下會有不同的做法,如果是煮飯用火,確實把火源瓦斯關掉是當務之急,在過去許多在用餐前後時間發生的大地震,火災是主要的二次災害。而無論是洗澡、上廁所等比較難馬上離開現場的情況,倒也不用太著急,當然也是選擇靠近穩固處、避免掉落物為首要指導原則,並活用手邊的物品。如果你問我「睡著是該怎麼辦?」我會說:「那就起碼讓自己睡覺的地點,不要有掉落物的威脅!」不過這點屬於事前預防,我們稍後再說。簡單來說即使是睡著的情況,我們都應先預想遇到地震的應對方式,正因為我們無法確知地震發生的時間,才需要去預先設想不同情境。
  • 網路上不是有說什麼「生命三角」、「防震床」之類的東西?有用嗎?

這問題也是阿樹在不同場合都很常被問到的,生命三角的論述是基於「整棟房子倒塌時,很多生還者是從某些堅硬物與倒塌物的三角空間救出」而發展出來的理論。但這樣的論述有許多問題,譬如:
1.沒有考量全面的統計數據
2.沒有考量地震情境的多元性(包括震源特性、建物強度)
3.太過強調「最好的選擇」

當然,也有專業的防災專家曾對此提出看法,在此就不多羅列說明。但從這個例子我們發現,多數的防災倡儀者會因為地震情境太過於多元,無法提供大家「完整SOP」的防災建議,只能提醒大家如何評估出「相對較好的選擇」。因此,若有某種倡議是「這樣做就對了」的武斷說法,我會建議「想一想和以往防災建議是否有衝突,再決定要不要接受」。

至於防震床,阿樹覺得是有夠獵奇的產品,許多內容農場還十分推崇,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來源:https://youtu.be/7rWrccMjNGE
對於這項概念產品(我不太想相信這個會真的有賣),我只提出兩個想法:

1.翻開近代台灣的地震史,有多少比例的房子是應聲全毀的?如果多數「正常」的房子有這麼脆弱,我們再來考慮這產品。如果要考量偷工或不肖建商的問題,應該是要從根本著手解決的。


2.睡覺習慣是否會把手腳掛在床緣?這樣一來會不會被這種自動化設備先弄受傷(我想到絕命終結站…)?還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情境是這種概念產品無法處理的。

對於防震來說,臨震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盡其所能穩住自己、不讓自己被壓到砸到」,而實際上我們多數能做的事,都是在「事前的準備」上。

事前準備:我們能做的,真的是多不勝數

在談準備前,我們先做個不專業的調查:

您覺得您家的房子遇到大地震時穩固嗎?要怎麼確定?
您有準備防災避難包或者是相關用品嗎?
家中的櫥櫃等傾倒或掉落會造成危險的家具有固定好嗎?

如果以上三個問題,您曾想過二題以上並思考或實踐相關作為,我「個人覺得」您至少是很有防災意識的。當然,或許有些人對於以上的問題還是很難想出一個自己也覺得適用的答案,在此我也繼續提供我的想法和做法。

前面提到像生命三角、防震床的迷思,其本質是出於大家對「房子會不會倒」的恐懼,因此最直接的事前準備,就該是「確保自家的耐震能力」。這方面雖非阿樹的專業,但可以提供一些查詢的方向和準備:
要直接有個查詢系統是有點難度的,因為建物主要是依當年的耐震法規來蓋,不過因此我們可以將年份作為第一個考量方向。
資料來源:國家地震工程中心網頁--安全耐震的家
譬如比較重要的幾個關鍵年份如1974、1982、1999、2005的前後,耐震的標準都多少有一些的差異,並不是說越老的房子越危險,而是說當年的科學知道的沒有現在多,因此較老的房子或許可以請專業的土木或營建相關專家以現在的角度重新評估。當然,包括本站之前所提過的「地振動強度的可能值」,雖然現在才剛起步,但這未來也是該逐漸納入考量的概念,至少,我們希望在潛勢高、可能發生震度較高的地方,能有更完善的考量。
台灣地震潛勢圖2015版,來源:taiwan earthquake model
第二是建物型式,這部分也是要仰賴專業,但如果今天我是個外行人,要如何切入了解呢?或許我們可以先研讀一下營建署網站上可看到的耐震設計規範與解說,進而決定是否要尋球進一步的諮詢。舉例來說,在附錄的「耐震工程品管」中有提到一些現今審查時的原則,如儘可能採用簡單、對稱及規則之外型,或是使用較短之跨度及較近之柱距,這也意味著我們如果看到不對稱、挑高或是對柱體大小數量距離有疑惑時,就可以尋求土木或建築專家提出疑問,不過裡面有涉及許多專業術語,真心覺得還是很不安的朋友,直接請人來評估檢測最快。另外,還有一個專門評估「街屋」這種常見的老屋型式的街屋耐震網,如果型式是符合該網站的,可以試著輸入參數計算,算完也可以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測,自己的屋子自己顧!

避難包的部分,個人覺得這是會有個人需求差異的問題,絕對是沒有百分之百正確答案。舉例來說,在城市地區的食物與一般性藥品的準備比重就不若離都市較遠的地方重要,然而居家中的長者,在震後如果缺乏水電、個人或慢性病藥物的需求,就可能也該納入防震包的考量,甚至家中有平常陪伴如親小孩的毛小孩們,是不是也能照顧到他們?因此在本文阿樹對避難包只有最簡單的兩點建議:

避難包是讓你度過災後什麼東西都缺的兩三天用的!
避難包”不是”讓你去「防震」,而是預防止你之後的不便和困擾!

不一定要做得像日本有一堆很新奇厲害的防災食品、用品(但我真心覺得他們這方面的產業真的很有規模),但至少要準備一些自己必定會用上的東西。進一步的防災包討論由於涉及各種災害情境,這部分我們在近期另一篇防災演練的情境討論中會再提到。

固定廚櫃,阿樹個人覺得這應該是目前所有地震防災做為中,唯一可以稱得上是SOP的工作,以過去常見情況看來,只要震度大於五級的情況搖個一陣子,很多東西就會掉滿地,因此至少利用簡單的工具將笨重的書櫃、衣櫃、電視固定在牆上,一來可以在地震時減少被砸到或是家具傾倒困住的風險,二來也可以有效減少災損。至於實際的做法還是非常多元,無論是高貴但美觀一點的系統櫃、再平價一點的瑞典家具也有鎖上牆的工具,或者是更簡單的利用角鐵加矽利康等材料自行固定,只要做的確實,起碼都比完全沒做來得好。當然也有租屋族因房子或房東因素沒辦法鑽鎖牆壁,那就只好用比較簡單的防震措施或是調整家具的擺設(起碼不要讓衣廚有壓到睡夢中的自己)。

身為地震科普知識傳播者,還是期待能讓大家知災、防災,終極的目標是希望大家除了能主動「問問自己可以做什麼」,也能藉由各種知識的累積後,「想想自己能做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