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樹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副總編輯
在《震識》還沒開始寫歷史地震題材前,我們發現了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策畫了《「地震帶上的共同體:歷史中的臺日震災」特展》,當然要去參觀啊!參觀當日也有幸由策展人陳怡宏陪同導覽聊天,透過交流也多認識了更多人文角度觀點,由於本文為阿樹的觀展心得,免不了會透露一些展品資訊,不過,說不定讀完文章再去看展,會有更深的體驗!
在《震識》還沒開始寫歷史地震題材前,我們發現了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策畫了《「地震帶上的共同體:歷史中的臺日震災」特展》,當然要去參觀啊!參觀當日也有幸由策展人陳怡宏陪同導覽聊天,透過交流也多認識了更多人文角度觀點,由於本文為阿樹的觀展心得,免不了會透露一些展品資訊,不過,說不定讀完文章再去看展,會有更深的體驗!
從臺日地震交集回推的歷史故事
如果你是地科人,可能一到展區入口一看錯誤的板塊邊界線,會想掉頭就走。但請先留步啊!雖然這張圖有些問題,但我們不是來看地震科學的啊(笑),此時我倒是反思:如果人人在國中畢業後,不會客氣的把板塊運動知識送還給老師,或許不管是文組理組,都能正確理解臺灣附近的板塊環境與地震的關係,自然就不會畫錯邊界了。
特展入口處附近標出的臺日板塊邊界與歷史大地震的位置。 |
回到正題,臺灣和日本地質環境有一個共通點:同樣處在板塊聚合的邊界上,有著地震災害頻繁的宿命。而在歷史洪流中,又有五十年日治時期的交集,在這交集間也發生了上個世紀傷亡最為慘重的地震,譬如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1935新竹—臺中烈震。這些歷史與自然的巧合,或許就是這個展的發想緣起吧?
雖然是歷史面向的特展, 但以板塊運動架構帶入臺日地震的頗為特別。 |
不過只講臺日交集的地震,故事未免太短,所以展區還是有稍稍拓展時間軸,臺灣的部分就追到了上世紀的清領後期,而日本則是到江戶時代。不是說更早的時期就沒有地震,只像臺灣在清領初期、明鄭時期或是更早的時期,人口較少,紀錄自然也較少且不夠完整。
以前阿樹在演講分享時,總會舉幾個不同國家見過的地震傳說意象,不過我大多是舉「動物靈」的傳說為主,較為接近年輕學子,譬如大家熟知的月月(即哈士奇,來自西伯利亞的傳說)。不過實際上這種神話的傳說,除了動物靈之外,還會有「巨人靈」與「自然靈」(註1),有趣的是,在臺灣的原住民傳說中三者都兼具,分別在不同族中。至於我們常聽到「地牛翻身的說法」,其實是「現代」才流行的(註2)!那麼以前居住臺灣的漢人說法多是什麼?特展中有提到「陰陽調合」的說法,似乎頗接近道教融合民俗的觀點,當然常見的還有「上天示警」,甚至會涉及政權轉移等等,大地震的週期也接近數百年,而多數的政局更迭週期也差不多,拿來作為聯想也不令人意外,畢竟當時的人們還不知道地震的成因。
圖像化的各種臺灣原住民的地震傳說。 |
至於日本,或許有些人較常聽到以「鯰魚」為地震靈的說法,不過就像前面地牛的例子一樣,這傳說也是「進化」而來的,更早的時期早就有人直接拜「地震神」。而鯰魚「大紅特紅」則是自江戶時代的「鯰繪」開始,鯰繪中也有些寫著要以「要石」(一種靈石)鎮住作亂的鯰魚,方能平息或減少地震。而由這些資料以及相關祭拜的神社,多少也可以了解過去震災較為嚴重的地方,當然臺灣的宮廟也亦然,許多歷史地震的科學研究,也有來自廟裡的石碑廟誌的資訊。
哈士奇犬這麼可愛,現代人很難想像牠和地震有關了吧?
|
清領末期時的地震
在展區中的歷史地震開端是1839年的嘉義地震,接著是1845臺中地震、1848彰化地震、1862臺南地震。並非早期完全沒有史料或沒有地震,詳情可看臺灣地區歷史地震文獻資料庫中的資料,或許是受限於展區空間,僅選了數次代表性的地震來展示。而這些地區為當時臺灣主要的行政區,傷亡也較為慘重,歷史與故事的可著墨之處也相對較多,展示品中包括了廟誌的拓印,寫著民眾的重建善款,還有官員們上報朝廷的奏褶,以及政府的告示等等。
由過去的史料可以發現,地震多少會對政治、經濟、民俗等發生影響,而地震造成的影響除了跟它的規模、地點有關,也會因當時的背景而有不同的變化。譬如「新化十八嬈」的習俗出現,就與1862的台南地震有關,有人考究傳說中的說法是,或許是因為地震的搖晃劇烈,八卦蜘蛛穴中的蜘蛛精被「震」出來作亂,造成的的影響則是當地女性在接近元宵節(應該是隔年)附近時行為「怪異」,「怪異」的說法是比較保守,維基百科條目引用研究後的用詞是「放蕩浪漫」,而嬈字的台語念ㄏㄧㄠˊ,熟悉台語的人大概就能了解這意思了!而據傳說也在請示神明後,才有了新化朝天宮和傳承下來的宗教活動。
關於新化十八嬈的民俗背景,疑點重重,筆者、同行的鍾令和博士(於車籠埔斷層保存館服務)以及策展人陳怡宏研究員在展區中討論此事時,由於各自有看過不同的說法,對於這件事的想法莫衷一是。1862台南地震的時間發生在農曆五月,到隔年的元宵還有半年的時間,把這兩件事拉在一起也算有點牽強,至於它是不是有背後目的(譬如教化女性、以此為蓋新廟的契機),或許也很難考究了。不過也可以藉此看出當時社會民俗對女性地位的觀點,像是男尊女卑、對於情感態度的諸多限制等等。
特展中直接用影片的方式呈現「新化十八嬈」 |
奏報台郡震災勘捐卹由(故宮館藏,特展中拍攝)。 |
安政年間的地震
比起清領時期的臺灣地震,日本安政年間的大地震在特展中的史料,明顯多出許多,一部分是這三次地震真的都很大、影響也深遠(包括美國的黑船來敲門等事間,認為不吉利而在1854年改了年號「安政」,不然其實原來是「嘉永」年間的地震,但沒想到改完後1855又大地震),一部分是當時的日本史料對於天災的紀事已經頗有經驗,過去長期的與災共生,雖然不明白地震成因,但對於災情的記載仍十分豐富。
科學面來談,1854年的安政地震算是一個接連兩個大地震的地震序列,包括較北邊的「東海地震」和稍微南邊一點的「南海地震」(日本的東海、東南海和南海指的是日本本州中部到四國的南側海域,見下圖)。1854年的12月23日和24日相鄰的2天、不到36小時接連發生了兩次規模約8.4的地震,也造成了嚴重的災害,除了震災,還有伴隨的海嘯以及因地震造成的火災。簡單再提一點,從東海(Tokai)、東南海(Tonankai)、南海(Nankai)連起來,為一個連續的隱沒帶,這些地區時有規模8以上的大地震,前兩次大地震的間隔約100年左右,1854發生地震後就是1944年,因此是十分重要且需持續關注的孕震區。
至於1855的地震,又稱「安政江戶地震」,是屬於「直下型地震」,規模推估大約7左右,震度則有達6級(日本的分級),雖然規模沒有前一年的地震來得大,但由於當時行政中心已有京都改為東京(即江戶),影響仍大。而這種地震其實也是地震預警難以提前警告的!(不過像P波3秒這類的技術就能派上用場)
東海(Tokai)、東南海(Tonankai)、南海(Nankai)位置示意,來自維基百科 |
從人文的角度來看,這時期的地震產生了特別的藝術創作,那就是「瓦板」和「鯰繪」。很少在他國看到以地震為主題且當代十分流行的文創作品,後世的人來看這些作品,也可以更了解當代民間對於地震的想法。首先,瓦板看起來比較像是「新聞」的感覺,只是並非固定發行,但這樣幫大家整理資料卻有助於掌握災情,讓不在當地的人們也能身歷其境。而由於當時的印刷術較為普遍,瓦板和鯰繪便能大量製作並廣為流行,而且還有精美的多色套印,不失為一種藝術創作。
瓦板印刷,圖中為1855年安政江戶年間的震災情況,可見火勢驚人。 |
至於鯰繪作品,除了傳遞鯰魚與地震關聯的傳說,也間接傳遞出人們對地震的看法,包括大家因為不喜歡地震而在鯰繪上可見以要石壓制巨大鯰魚、或是人們追打鯰魚的概念。仔細看作品細節,還能看到更多東西,譬如各行各業不同階層的人們都不喜歡這些大鯰魚;在某些著名作品中,也會看到不止一隻大鯰魚,不同隻鯰魚分別代表不同次地震的「成因」,這點阿樹自己也覺得頗為巧合,因為的確這些相隔甚遠的地震,的的確確就是「不同斷層、成因也不盡相同」啊!
左上那隻鯰魚頭上寫著「信州」,下方則寫著「江戶」,代表造成兩次不同地震的不同鯰魚,大家正想辦法壓制牠們。 |
另外,附帶一提,特展中也有和災後重建有關的作品,就是一幅以弁慶(註3)作為形象的木工武士,除了正史之外亦有許多傳說記載,傳說中弁慶收集了大量武器,使用「七武器」也是他的特色,故日文稱其具有「七つ道具」,而這幅鯰繪則以鯰魚著武士服背著數種木工道具,代表著重建的力量。而藉由策展人提示(並未寫在展示說明的部分),才知道原來「七つ」的日文發音「ななつ」(nanatsu)和鯰魚的日文「なまず」(namazu)有諧音的梗在裡面(註4)。也就是說即使深知地震可怕,但災害復興重建的正向力量,也是在這地震頻繁的島國必備的心態。
弁慶形象的鯰繪與背上的「七つ道具」 |
文化差異下對地震史料保存的差異
或許大家會覺得,怎麼日本保存的東西好多好精美,我們臺灣都沒多少?是我們比要沒有努力嗎?這方面阿樹倒有不同的想法,試想一下,如果是像前述的廟會文化,或是其它口耳相傳之事,其許多事情經過多人的傳播情況下,已不知加了多少油添了多少醋,就像我們已難以揣測新化十八嬈中的諸多疑點。另一方面,其實臺灣還有一種獨特的記載媒體,那就是「音樂」,像是我們曾介紹過林占梅的「地震歌」,便是一例,然而現在僅能留下古詩文字,譜曲就少了許多。此外,經過考證,其實也發現了許多地震的文獻記載,只是文字的傳播多少受限於知識水平的落差,是故也沒辦法像鯰繪般有兼具渲染、傳播與保存之功效。但古人也應該不懂多媒體傳播的理論,他們只是用最習慣的方式,將記憶流傳下去罷了。
至於歷史中的地震災害有什麼差別?像前述安政年間帶來大海嘯的東海、南海地震的類型,在臺灣並不常見,史料多多少也反映出過去受到海嘯頻率的差異,在日本顯然是較多的。而地震部分,則可看出不同的建築方式造成不同的災害種類,在日本多半較為嚴重的是火災,由於房屋多為木造,對於剪力的扺抗能力比單純的磚造房較好,然而木造房最怕的就是火災;反觀臺灣早期的漢人建築多以磚造為主,許多從閩南一帶遷來臺灣的人過去少有遇到地震經驗,這些磚造建築抵擋不住規模6以上造成的震度,雖未釀火災,但屋毀人亡顯然是更大的威脅。
受限於篇幅,故事還請待續,下週我們將來談談上個世紀台日最大的兩個地震:1923日本關東地震與1935新竹—台中地震。
註1:巨人靈也包括像類似人的形體的神靈,而自然靈則是指涉像天、地、水、火這類偏向環境的神靈。
註3:武藏坊弁慶,為平安時代的著名僧兵,為源義經(平安至幕府時代的著名人物)重要的家臣武將。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