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歷史視角脈絡中的地震故事(下)

文/阿樹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副總編輯 

本文與歷史視角脈絡中的地震故事()一樣同為《「地震帶上的共同體:歷史中的臺日震災」特展》的心得,在前篇我們聊到臺灣清領末期、日本江戶幕末時期的地震。接下來我們繼續要談的,則是明治維新之後的關東大地震,以及臺日最主要的交集:1935新竹—臺中烈震。

Omori Fusakichi.jpg
大森房吉(圖片來源:wiki)


近代地震學之父 
畢竟是心得文,總不免要加油添醋,談點非展場提供的歷史資訊。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發生時,日本已經歷經明治維新,從西方世界引進了許多新的科技與政治、社會等思維,廣邀國外學者,而在明治維新後期,多震的日本更是容易吸引學者前往研究,地震「觀測」的科技上,也因而走在世界的前端。包括1875年訪日研究的地震學家約翰.米爾恩(John Milne),即是發明地震儀(指水平式地震儀)的先驅者(包括日本和臺灣的第一台地震儀都是格雷-米爾恩式地震儀)此外他還和一些地震學家成立了史上第一個地震研究學會

至於當代的日本地震學者,則是首推在當時與米爾恩曾共事的大森房吉,他被尊稱為「日本地震學之父」,更提出了重要的「大森法則」(Omori Law),就是餘震會隨時間哀減,並且有一定的規律可以用關係式表式(1)。另外,在1906317日臺灣發生梅山大地震時,他也曾來臺勘災,同年418日的舊金山大地震,大森博士一樣在5月時就跑到美國去調查,當時的交通工具只有船隻,這樣跑遍全球的地震學家,比現今的科學家更加辛苦!

1923年東京發生大地震時,大森博士人在國外參加會議,因心繫日本而回國,只是這一回去,也正好發現身體因腫瘤病重,最後在11月病逝於東京。一位終其一生在為地震科學奉獻的大森房吉,然而再多的貢獻,卻遇上日本史上災情最嚴重的地震,而且在地震後也無法再繼續研究,猜想大森博士對此也是很不甘心吧?
大森房吉在1894年在發表期刊上提出的大森法則,可看到fig.1漂亮的個數衰減趨勢線(圖片來源)


最可怕的不是屋倒,而是大火
1923年關東大地震是日本史上死亡人數最高的地震(官方統計約十萬零五百人),我們可以簡單將這次地震災害分為二大類,分別是直接災害(包括屋毀、引發山崩等等)和二次災害(火災)。或許是長期對災害的認識,大多數受難者逃過了地震的直接災害,卻死於地震後引發的火災,人數超過九萬人(1)。這些火災的罹難者,大多聚集在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像是今日的日本橋、淺草、築地市場等地。每次阿樹整理到相關資料都會覺得頗為鼻酸,正好史博館研究員陳怡宏也提到了最慘重的「陸軍本所被服廠」的慘劇。當時因為被服廠算是空間較大的場域,大夥的方子被震垮後,便帶著重要家當來到這邊聚集,然而當時整個東京因地震後的火災不斷延燒,加上鄰近的颱風帶來的強風氣流,火勢就隨著風勢延燒到被服廠,名為「被服廠」代表其中有許多衣物,再加上人們避難時的家當,這些都是易燃物,在火勢來的太急太快的情況下,在此避難的三萬多人來不及逃生,幾乎都死於這場火災。當然火勢不僅只有在被服廠,包括前面提到的市區,總共延燒了三天才結束,即使想救火也來不及,甚至市內的水池都被大火燒乾。
1923關東大地震的火災分布圖,有顏色的區域是大火影響範圍。左下是築地、月島一帶,左上是皇居周邊,右上是上野一帶,右下則是紅東區,可見延燒範圍之廣。
這時就出現了兩個疑問,第一個問題是「為何會一下起發生多起火災?」而第二個問題就是「為何火勢會燒不停?」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地震發生時間點,當時是上午1158分,正好就是在午餐時間,用火的戶數正好是在極高的狀態,而這個年代仍以爐灶為主,不像現在瓦斯一關就斷火,因而造成了多個起火點。而日本多數的住宅建物仍以木造為主,木造房屋雖然因其具有較佳的彈性、材質也較輕,比起磚造房較能抵擋地震搖晃,然而遇上火災卻容易起火燃燒,加上風勢助長延燒,便一發難以收拾。
關東震災全地區鳥瞰圖,可見包括東京(右上)、千葉半島(右下)、橫濱(中間)一直到左方的靜岡縣都有災情。
重創日本卻加速防災革新的地震
因此,地震後的重建,便藉由大地震的災情重新思考都市規畫,當時提出「帝都復興計畫」的就是政界當紅炸子雞後藤新平(不是工藤新一,他比較有名的事績就是治理臺灣頗有成績的經歷)。而這個復興計畫包括將道路拓寬、並增設許多公園以在災時作為防災避難所,因為這樣一來便能提升地震後的避難、火災的救助成效,以及避難處所的安全性。尤其是有鑑於關東地震的大火,甚至進一步在都市計畫中加強防火的分區因應,自此東京都主要的街道在此災害後變逐漸成形。

因為當時日本帝國的國家力量強勢介入,因此在都市的規畫、重建都十分迅速,此種強制性重新訂定都市計畫的方式,在今日較為重視民主與人權的社會,應該已經行不通了。只是這樣考量災害因素的設計,也對於日後的防災鋪了條路,因此在災害預防上的科技與新思維,可以說因而有了進展。
 
重建後的東京與其考量防災防火的都市計畫圖
屠殺事件與科學/災害傳播
在此阿樹再岔題一下,說一件特展中沒提到的事,那就是「屠殺朝鮮人事件」。簡單來說就是當時地震後的雜亂氛圍,導致開始有流言傳出,流言指出當時在日本的朝鮮人和中國人試圖藉混亂「報復」日本,在井水下毒或是放火搶劫等事。而媒體未經查證並加速渲染了這些流言,加上當時的許多日本人奉行軍國主義,具有仇外與自我優威感,最後導致許多日本人自發性的組成自衛團,並胡亂殺害了在日的朝鮮人、中國人甚至日本人(因為口音分不出就直接殺害)

上述是事件大略的樣貌,然而像是屠殺的人數、真正的原因至今還有爭議,我想也很難有個確切的事實,對事件成因便不多作評論。不過這也告訴我們,地震等天然災害造成的混亂,有時可能還會讓人加重喪失理智,而針對災害的媒體報導,若沒有適切的求真、求實,也可能釀成天災之外悲劇!天災已是不幸,希望人為的努力是能減少不幸,而非製造另一個不幸。

臺灣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
1935年地震時台中測站的地震波形紀錄
1935年的新竹台中烈震為臺灣歷來死傷最慘重的地震,造成3276人死亡,雖然單看死亡人數不及關東大地震,但已是歷史上極為嚴重的震災,而和關東大地震最大的差異在於其主要的死傷並非二次災害的火災,多以地震的一次災害為主。

1906年梅山地震,大森房吉勘災後發現臺灣當時流行的「土埆厝」建築方式,不但不耐震,也容易因此造成傷亡。而在1935地震時,最主要災害仍為這類傳統建物的倒塌,進而壓傷或壓死屋內的民眾。地震發生的時間為清晨六點,以務農為主的家庭多半已至田裡工作,多少能逃過一劫,然而都市的居民多以經商之人為主,當時可能都還未起床,因而死傷較為慘重。

為什麼當時臺灣的傳統建築較不耐震?(以下為阿樹個人猜想)或許多少也和時代背景有關,多數移入的閩南或客家人來自福建廣東等地,其建築方式也多為自古以來的傳承,在過去少有遇到強震侵襲,對於耐震的考量不若長期受地震威脅的日本,不過好在這幾次的地震並沒有伴隨大規模火災,否則災情更無法設想!

在上集有提到,日本早期多以圖像或文字來紀錄地震,而臺灣則是以傳說故事、音樂詩詞為主,而在特展中也提供了聲音的紀錄,當時臺灣雖還未流行廣播,但卻有人利用留聲機錄製唱片的型式,將這次地震的慘狀用口白加上歌謠的方式留存下來。另一方面,由於受到日本統治影響,當時也有許多新聞與號外的報導,其中也有一些照片或是圖片,也看出當時有一小部分的日本文化融入了生活中。
大震災新竹州下  念白。
1935年地震時的各種報導。

更有趣的是,即使是震災的歷史紀錄,也仍看得出日治時期的日本帝國主義在臺灣的展現,像是國家所提供的微薄慰問金,非但不能拿來使用,還得用來購買日本國旗、感謝天皇恩賜,只能說政治可是無所不在啊!

受日本影響的救災與重建
由於1935年為日治時期,在許多的災後救援、調查、重建等,都已引進了「日式風格」的現代化思維,在災害統計、救災職務分配上已十分有系統與規模,特展中可見到「組合屋」的設置照片,代表對於災民臨時安置的重視,而先前日本為了控制抗日與維護治案的保甲制度、壯丁團則在此發揮了極有效率的勘災效果。

大甲郡梧棲街緊急造組合屋(臺灣中部大震災寫真帖)

回顧當時的時空背景,明治維新引進大量西方科學科技,正好當時日治的臺灣也因而這些處理的方式而在防災作為上有所進展。而在「昭和十年新竹州震災誌」中,也有許多非常科學的觀測與分析結果,當時還未有板塊學說,難以解釋地震成因,但其中卻出現了「大陸漂移」的可能說法在裡面。此外,也是有一些難以改變之事,譬如「土埆厝」不太耐震的問題,在震災誌中也有提及,然而就像我們現今的老舊建物需要耐震補強情況一般,需要一定的時間、資金,要一夕之間加強也絕非易事。


尾聲:近期的顯著地震
特展中也放了近代的地震,由於脫離日治時期已久,兩地之間的地震,除了賑災捐款和互助外,已少有直接關聯,特展中有提供許多震災的影像(阪神地震、311東日本地震、921地震與0206臺南地震等等)和博物館扮演的角色等等,在此不多贅述。不過結尾有個「206」的展示品,乃是由汽機車牌所組成的,用來詮釋由於中南部的交通主要以自行騎駕車輛為主,這些因20160206臺南地震毀壞的車輛,也代表當地人「失去無形雙腿」的概念,十分不便。由於偶有到交通不便地出差的經驗,我可以體會這種不便利的困擾,不過,要是大地震造成的災害僅僅是這樣程度的不便,而再無人員的傷亡與建物一下子全倒的慘狀,我想已經是目前我們能想像到最好的情況了吧!
0206地震與毀壞車牌的記憶
最後,期許我們從地震的歷史事件,得到對科學或防災有用的分析結果,以及從古人的經驗學習趨吉避凶之道。也請期待我們未來將寫更多關於臺灣的歷史地震!

1Omori, F. (1894). On the aftershocks of earthquakes. Journal of the College of Science, Imperial University of Tokyo. 7: 111–200.

延伸閱讀:

2 則留言:

  1. 1923年關東大地震發生時,日本本土的總人口數應該在六千萬左右,而非文中的六億。不僅如此,文中計算似乎有誤,因此實際比例可能是文中的一百倍。也就是說,關東大地震的死亡人數應該占當時日本本土的「萬分之十七」左右,而非文中的「不及十萬分之二」,再加上重災區東京是日本的實質首都,我認為關東大地震的傷亡遠比新竹-台中烈震嚴重。
    關東大地震與新竹-台中烈震發生時,台灣皆為大日本帝國的殖民地,和本土有著相同的中央政府,是否可以對比本土和殖民地的人口傷亡比例,也值得討論。

    回覆刪除
    回覆
    1. 感謝您提出建議,確是作者查證有誤,而因為查證錯誤,因而在論述上也會有些問題,故該段會再作調整,感謝!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