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此為刊登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訊365期的文章(刊載時間為2018年4月),經徵求作者同意後轉載至本站分享。
摘要
花蓮地震造成花蓮市17人罹難,291人受傷,與部分房屋倒塌,也引發米崙斷層的再次活動。筆者藉由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震規模、米崙斷層與歷史地震的關連性與地震預測四個方面來進行簡要分析。
2 月份發生在花蓮外海的芮氏規模 6.6 地震,造成部分樓房倒塌與人員傷亡(圖 1)。由於這也是集集地震 19年之後,首次有明顯的地表破裂的地震事件(圖2),因此在社群網路上有相當熱烈的討論,筆者身為自然科學博物館的一份子,也試圖從科學角度來提出解釋。
圖 1. 本次花蓮地震造成雲門翠堤大樓的傾斜倒塌 |
圖 2. 花蓮地震在東華大學創新研究園區操場所產生的水平左移錯動,位移約 6 公分。 |
第二點,本次地震所引發的地表破壞行為與米崙斷層有高度相關性。在地震發生之前,臺灣地震模型就已經預測未來五十年米崙斷層發生錯動的機率高達42%,是已知38條地震斷層發生率的第二名(第一名是後甲里斷層,機率為44%)。
臺灣地震模型於2015年所公布孕震構造發震機率,本圖基準日為2015年1月1日。可能會因科學證據或地震事件而有所改變,而需重新計算機率數值。 |
為什麼米崙斷層在發生地震前就已受到地震學家的高度關注呢?其主要原因是米崙斷層也是引發民國 40年的花蓮地震的主因。就科學的認知,歷史上曾發生過地震的斷層,未來再次發生地震的可能性也比較高。在中央地質調查所公布的33條活動斷層中,就有7條在1900年之後發生過地震(包含本館車籠埔保存園區所展示的車籠埔斷層)。
依據初步的地表調查,這次花蓮地震所造成的地表上的破壞,幾乎都在距離米崙斷層位置兩公里之內,這也說明了斷層帶周圍禁限建的必要性。當我們無法知道地震何時會發生時,避開它其實是比較好的防患於未然之道。 關於米崙斷層因地震抬升,在2012年有一篇有趣的科學報導(註1)。在民國40年10 月 22 日當天,花蓮附近其實發生3次大地震事件(5:34規模7.3、11:29規模7.1與13:43規模7.1),科學家本來以為是第一個地震造成米崙斷層的活動。然而藉由當時花蓮港每小時測量的潮位站測量資料得知,港口中的海水下降了25.5公分是在11點之後,反映第二個地震才是主要的兇手(圖3)。
圖 3. 民國 40年花蓮地震時,花蓮港潮汐歷時線圖。 |
湊巧的是,花蓮港在這次地震也有受到類似的影響,由潮位站的歷時曲線可以看出地震當時明顯的變化(圖4)。 而這兩次花蓮地震所引發的第三個問題是:雖然地震好像都跟米崙斷層有高度相關性,但是兩次地震的規模是有差距的(規模7.1與規模6.6),其所釋放的能量差距也相差了約 5.6 倍。這一點也反應在米崙斷層的地表位移上,民國 40年的最大地表位移紀錄約2公尺;而本次地震大約是數十公分,與已知的活動斷層經驗法則一致。這表示同一條斷層會引發不同規模的地震,這將造成地震預測上的不確定性,同時也挑戰了現今的地震預測模型。
圖4. 花蓮地震發生前後兩天花蓮港潮汐歷時線圖(資料來源:港灣環境資訊網 https://isohe.ihmt.gov.tw/。) |
另外,這次媒體報導有關運用電離層變化來預測大地震發生的方法,其實科學界很早以前就知道可能有關連性。日本學者在發生 2011年規模 9 的 311 東日本地震之前,就已經觀察到明顯的電離層變化。但當時的預測是指向曾經在1923年發生關東大地震的東京,而並非在數百公里以外的仙台,這也顯示這個方法的不確定性。 另外,一個地震預測失準的著名例子,是發生在 2002年的中國西昌,當時出現魚群「跳龍門」異象,引發民眾一陣恐慌,造成整個西昌一半人口大舉逃離,但截至目前為止,西昌市並沒有發生大地震。反而是鄰近地區在 2008年發生了汶川地震(傷亡人數87000人),雖然在地震前兩天,成都《華西都市報》刊登在綿竹有數十萬隻蟾蜍上街的異象,但並未有相關的科學研究。
就以上數個例子可以得知,地震預測在今天仍有一段漫漫長路要走,而地震預測所造成的恐慌影響卻是很巨大的,身為科學人更應該以謹慎小心的嚴謹態度來從事相關的科學研究。
延伸閱讀
註1. Lo,C.L., E.T.Y. Chang, B.F. Chao (2013) Relocating the historical 1951 Hualien earthquake in eastern Taiwan based on tide gauge record.Geophys. J. Int.,192, 854–860.
註2. 黃俊儒 這場地震達人秀,鬧夠了沒?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77/2986952
註3. 歷史上的今天 :中國海城大地震 https://read01.com/jnL43d.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