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8日 星期一

地震警報如果有連續發布的小失誤,就不能再用了嗎?

文/阿樹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副總編輯


2/7凌晨1點半多,台灣有許多地方手機響個不停,因為東部海域連發的國家級警報,讓手機震得比大地還劇烈!很多人反映「連發警報嚇死人啦!」「連關都關不掉,超可怕!」不過話說回來,阿樹的狀況反而是「又國家級邊緣人啦」。第一時間還真摸不著頭緒,但看了些新聞以及網友的回饋,決定來寫篇短文聊聊這件事。



前情提要

凌晨地震國家警報10多則狂響 氣象局改進速報系統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2075005.aspx


這件事情發生後,阿樹在網路上蒐集到了兩派對立的論點。


一派是:

14連發的警報,超級擾民耶!不能只發一次就好嗎?


而另一派則是:

不是啊,多發總比沒發好吧?要是大地震來沒發到警報不就gg了?


(當然還有些超靠北的不理性論點,懂得用腦的應該都看得出來,就不討論了)

但那種叫大家把地震警報「關掉」的人,阿樹不知道他到底用意何在啦?(怒)


今天阿樹並不打算護航氣象局,也不是單純要戰某一派,而是希望藉由這樣有點爭議的事件,讓大家更理解地震警報相關的議題。首先,我們釐清問題點&討論重點一下,個人覺得大概可以分四項後逐項來談:


1.這次發生大量的發布同一警報的問題在哪?

2.對大眾的實質影響多大?

3.該怎麼避免此事發生?

4.該怎麼調整大眾可能對警報不信任的心態?


這次發生大量的發布同一警報的問題在哪?

之所以會有這個問題,氣象局的解釋是「國家警報過去只有一套發布系統,但為了符合資安要求需要備援系統,今年一月新增為三套發布系統,運作效率增加,且也比較保險,因為三套系統為獨立運作,如果其中一套系統無法運作,其餘兩套系統也能發揮功能。」(摘自聯合新聞)


確實在去年(2020)也有一則新聞提到氣象局調整改良了地震預警的解算法(氣象局10秒地震預警系統4/6上線),將原本的地震發生後15秒內解算完成,改良到可以10秒內解算完成的時效,這邊可能要簡單說明一下「地震發生後10秒解算完成」是一個多難的概念:全臺灣大概有一百多個即時地震測站,用來做地震速報和預警用途。而地震波是從地震發生開始起跑,假設P波為5km/s、而離震源最近的一個測站是20km好了,4秒鐘起才會有第一筆資料,只有單站來求解,大概只有6秒的解算時間,而且可能還會很不準確,因此這樣的技術可以說是接近目前科技上的極限,如果要再快,只剩找尋地震發生的「前兆」了(但科學上這真的超難)。


全台即地震測站的分布,來源:氣象局地震科普網


而這次的問題,也是因為前面提到的數套發布系統,因為各自都偵測到了地震,或許是沒有把它認為是同一個地震,自動化系統算是各自發布了警報,而且還因為地震發生的位置在海域、測站覆蓋較差的地方,需要修正而重覆了幾次修正報,東加西加的可能原本只有多發個三、四次警報變成有十幾次的警報。


至於為什麼前面說到「海域、測站覆蓋較差需要修正」的理由,以白話來說就是我們若將地震測站們的連線想像成一個「捕魚網」,這個捕魚網的最佳效益就是抓到「網內的地震」,而網外的費率較高…不是啦是誤差會變大,詳情可以看另一個地科粉專「不會冷」的圖文說明:

https://www.facebook.com/gutinhk/posts/3699492040144117

用「捕魚網」比喻地震觀測網偵測能力的比喻說明,紅色三角形代表的是地震觀測站。

 
當地震發生在測網外比較遠的地方,計算上的誤差會比較大。來源:不會冷

總結一下,問題其實就在於:

新增多套系統在電腦程式上並沒有配套好、地震本身的解不好計算,而後者把前者的bug再放大了,氣象局的說法是「會將程式再優化改進」。理論上是可行的,因為只要讓電腦針對同一時間不同地震的判讀多加門檻或加高門檻,不要在短時間連發即可,這點我認為可以再作後續觀察。


對大眾的實質影響多大?

抓寶可夢的阿北是個異例,而且其實他並不算有真的災損。但影響這點真的「不好說」,因為這樣的影響問題會因人而異,阿樹大概蒐集到一些資訊,大致上問題最大的二個點是:


在半夜連發連響還關不掉擾人睡眠

被連發警報嚇到恐慌不知道該怎麼辦


前者不能說「沒影響」,即使大部分的人都放假的日子,相信一定有人還是因為工作要有好睡眠,所以這個警報絕對有打擾到他。後者就更不用說了,每個人的心理承受壓力的狀態不同,一定需要好好的安撫。光是這兩個點,氣象局就應該需要好好的道歉並承諾改進,以回應大眾的困擾。


該怎麼避免此事再發生?該怎麼調整大眾可能對警報不信任的心態?

將第3和第4點一起談,其實前面已經提及氣象局的說法,以阿樹個人對程式與地震知識的觀點,應該不是太難改善的問題,只是因為造成了發布的問題,可能難免會究債到內部人員。我的想法是,「問題有被解決」比「解決問題的人」還重要,畢竟地震預警系統相當重要,需要專業人士來長期維護。


而或許對「理性的」大眾而言,更需要的是對於這個事件有盡可能透明的說法與改善方案,雖然此事涉及比較深奧一點的科學,但並非不能與大眾說明。畢竟科學與公眾參與的連結機會日益增加,而人民亦有「知」的權利,因此我們會期許主事者除了能承諾改善,也能適當的說明給大家理解,比我們更先一步應用地震預警的日本,也會在其官方網頁或新聞上說明地震的觀測或是預警系統的改進方式。又或者是在新冠肺炎的疫情以來,常有官員與專家在記者會上說明科學原理,也是相同的概念。系統可能永遠不會100%完美,但對於知識與防災教育的態度仍需要有的,這乃是阿樹與震識對於地震與防災教育的期待!


延伸閱讀:

氣象局地震科普網:國家級警報來了--地震測報過程

我們為什麼需要「強震即時警報」?警報時間越長就越有效嗎?

地震預警系統誤報?原來是兩個地震來攪局(地震定位的實作篇之三)

異常震域是什麼呢?

地震100問:最強圖解X超酷實驗 破解一百個不可思議的地科祕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